其次《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文本并请做好执行准备的通知》(国税函[2007]790号)第十二条规定:本条“特许权使用费”一语是指使用或有权使用文学、艺术或科学著作,包括电影影片、无线电或电视广播使用的胶片、磁带的版权,任何计算机软件,专利、商标、设计或模型、图纸、秘密配方或秘密程序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也包括使用或有权使用工业、商业、科学设备或有关工业、商业、科学经验的情报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由于国家税务总局以国税发[2010]75号文件下发的中新协定及议定书条文解释中规定:中新协定条文解释与此前下发的有关税收协定解释与执行文件不同的,以中新协定条文解释为准。因此上述特许权使用费定义应当具备权威性,但在上述定义中明显不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费用(即土地出租)。
第三,不动产一般定义为不能移动或者如果移动就会改变性质、损害其价值的有形财产。包括建筑物和依自然性质或法律规定不可移动的土地、土地定着物、与土地尚未脱离的土地生成物、因自然或者人力添附于土地并且不能分离的其他物。可见土地归属于不动产,而根据国税函[2007]790号文件第六条一款规定:缔约国一方居民从位于缔约国另一方的不动产取得的所得(包括农业或林业所得),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随后国税发[2010]75号号第六条三款对上述不动产所得解释为:是指在不动产所有权不转移的情况下,使用不动产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直接使用、出租或者以任何其他形式使用该不动产取得的所得。可见土地租赁所得并非我国签订的双边避免重复征税及防止偷漏税协定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而系不动产所得。
第四、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相关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全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实行源泉扣缴,以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税款由扣缴义务人在每次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时,从支付或者到期应支付的款项中扣缴。
假如将土地租赁界定为特许权使用费,非居民企业出租境外土地给中国居民企业,由于境外土地被国外视为有形资产,将由外国政府独占征税权,而非居民企业出租境内土地给中国居民企业,由于管理因素势必构成在中国境内的常设机构(或机构场所),将适用双边协定中的营业利润条款,总之均不涉及扣缴预提所得税的概念。
结合上述分析,如果将土地租赁界定为特许权使用费,将与我国签订的双边协定相违背,而且也造成个税法与企税法的不一致,另外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家及集体所有,单位与个人只具有使用权这一特征与国际惯例并不吻合,国际上普遍将土地租赁视为有形资产租赁。
因此将土地租赁视为财产租赁,从企业所得税层面或个人所得税层面都好些。
相关知识——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指个人提供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和财产转让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