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琪算得上是中产。但她并不觉得自己多宽裕,因为税负过重。去年他们两口子工资加上分红税前总收入达70万元,个税纳税额高达13万元。 应对中产阶层进行减税 基于我国中产阶层税负重的现状,应早日启动中产阶层减税计划。首先,要划定中产阶层范畴。依据最近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我国中产主要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中层领导干部,中小私营企业主,企业部门经理人员,教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个体工商户,家庭年收入为12万元。参照我国经济的发展,这个划分标准相对比较客观。 然后,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让富人成为纳税主体。一方面要提高现行个税起征点,与此同时,实施个税浮动税制。 最后,国家要抓紧推出家庭综合税制,让中产阶层合理避税。 监督税收服务终端运行 税负的沉重当然不应只看中产阶级的账单上的数字,要知道西欧发达国家绝大部分都是高税收国家,基本上保持在30%左右,但是其民众所忍受的税负痛苦指数却远低于我们。其实衡量税收是否合理以及科学,除了上缴的税收数额外,还要综合考量税收是否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服务原则,如果说后者没有公开、透明地执行,哪怕是再低的税率也是种公共资源的浪费。 保证与壮大中产阶级,不仅要在税收方面多做减法,更要监督好税收服务的终端运行状况。 “中产账本”
凸显涵养民生之重 收入上的增加、税负的降低,并不是涵养民生的全部命题,仅仅获得较高的收入,也并不足以缓解惶恐的情绪、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关键是在制度安排上,大力保障民众权利,增强弱势群体的话语权,着力推进民主法治。 经济上提高收入,生活负担更小一些,这些更多是一种基本的或说最低的需求,而机会均等、权利保障,以及公平公正的制度等,是更高一级的民生诉求。当公众有了一定的收入水平,摆脱了贫困的生活,才会关注自身生存状态外的公共生态,而从根本上说,只有权力上的保障与制度上的支撑,人们才可能争取到更加公平的经济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争取更多的福利,推进分配上的公平,逐步消弭贫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