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 | | |
| | | | | | |
| | | |
留言咨询
|
人才招聘
|
 
业务范围  
  •  
  • 资产评估
  •  
  • 税收筹划
  •  
  • 代理记帐
  •  
  • 专业培训
  •  
  • 纳税审查
  •  
  • 税务代理
  •  
  • 税务顾问
  •  
  • 股权转让评估
  •  
  • 审计
  •  
  • 验资
  • 相关证照
    安瑞的营业执照(三…
    安瑞事务所信用等…
    安瑞的行政登记证书
    我们的客户
    房地产行业客户
    验资客户
    资产评估客户
    报表审计客户
    涉税签证、税务顾问客户
    代理记帐客户
    财税关键字  
    审计 财税 会计 验资 增资 资产评估 审计报告 鉴证报告 代理记账 企业所得税 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汇算清缴 税前扣除 营业税 土地使用税 资产评估
    关键字:
    搜索类型:
     
    首页 -> 法规解读  
      减税的逻辑
     发布时间:2013/8/30    来源:   阅读次数:692
     

      减税,是时候了。

      2013年新一届中央政府履新以来,稳增长的压力空前。稳增长,就是保就业;保就业,就是保稳定。

      政府的减税步伐明显加快:营改增试点推向全国,预计一两年内完成全部转型,减税9000亿左右;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减税,是因为经济形势不好。经济形势不好,同时发生的就是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也下降了。那么,政府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花钱了,开支要压缩下来。这层逻辑,没有深奥之处,和居家过日子一个道理。

      改革的窗口期
      政府已经下决心要过“紧日子”。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的一般性支出,一律削减5%,不得有例外。说得直白些,就是公款吃喝、公款买车、公款出国旅游、会议费用等等,不像过去几年只是要求零增长,而是要降一点了。楼堂馆所也不要再盖了,暂停5年。领导干部的办公用房,超标的,9月30日前向中央上报腾退结果。

      严格地说,现在的“紧日子”还不是“苦日子”。这就像是来一次“紧急刹车”,把奢靡、享乐、讲排场之风遏制住,离真正把政府的开支降下来,距离还远得很。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政府亦然。

      并且,一纸红头文件,一次行政命令,见效是快,就是没有可持续性,“随着领导人注意力的转移而转移”。这种方式的效力,其实已经比较差了。教训不远。比如,这几年,舆论和政府部门在“三公”经费公开问题上,纠缠了不少,放眼全国各级政府,能公开的有多少?

      李克强总理前段时间要求,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8月21日,财政部下发了通知,要求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这个举措,算是“加快了步伐”。

      减税的逻辑再进一步,就是“开源”。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的“结构性减税”,这个“结构性”就是“有增有减”。8月初,财政部表示要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范围。此前,我们的财政部长还表示要完善消费税,研究把煤炭等资源品目逐步纳入从价计征范围,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等等。

      开源,主要还是指开征新税种。像提高煤炭等资源品目的税负水平,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有好处,但不会是“结构性”的重点。我们国家没有条件和俄罗斯一样,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于燃料能源行业,赚的还是外国人的钱。而且,提高资源品目税负,必然以能源涨价为代价(所谓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其对下游产业、对相关社会群体的影响,政府肯定会谨慎对待。

      以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的判断,新开税种,主要是直接税,比如房产税。“这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习惯以及税收意识都是极大的挑战。”当然,对政府同样是极大的挑战。

      总而言之,现在的减税的逻辑链条并不复杂,真正做起来,却可以说是个“深水区”。稳增长是头等大事,这并无多大疑议,但减税也在不断倒逼我们的政府和民众,去共同面对和解决过去多次被推诿掉、绕过去的“深层次问题”。前路多艰,但减税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改革窗口期”,值得倍加珍惜,真正有所作为。

      央地关系
      这个“改革的窗口”也涉及政府自身。政府不是铁板一块。减税来临,央地关系如何调整的问题也就开始显性化。

      税的大头是中央政府拿走的,经济形势不好,税收降速的影响,中央政府自然首当其冲。根据8月份财政部最新数据,1~7月累计中央财政收入增幅是2.6%,远低于年初预算目标的7%,更远低于地方政府13.5%的财政收入增幅。

      在经济放缓时期,地方政府通过鼓励房地产、启动非税收入增加机制、加大征管等手段来应对,其负面后果就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架空中央政府的某些政策,比如房地产调控。

      这不是一个好的循环,亟需改变。收入来源直接决定政府的行为模式。地方政府看上去有财力,但没有财权。从社会汲取财力,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不代表有健康的财权,其行为模式与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等要求相去甚远。

      同时,营改增试点,是中央财政收入减少的一个原因。增值税本来是中央政府拿大头,试点过渡期内暂归地方政府。这是为了推动改革,中央政府把改革成本承担下来。全面转型之后,地方政府就会面临财政收入减少的局面。

      问题就回到那个老问题,即央地财税关系如何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如何重构?一般来说,不同等级的政府所依赖的主体税种,与其主要职能应该对应。比如,美国联邦政府主体税种包括社会保障税,社会保障也是联邦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州以下的地方政府要提供更加社区化的公共服务,因此财产税就是其主体税种。

      我们国家的各级政府,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相应的主体税种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只是到了今天,过高的税负已经不利于放水养鱼,也无法解决消费者被转嫁的隐性税收负担问题。就像一位财税系统政府人士说的那样,“间接税都是从生产环节征收的,而且不管企业盈不盈利,赚不赚钱,都是要征收的。如果光景好,企业可能无所谓,但当原材料都涨价了,利润薄的时候,企业就吃不消了,于是就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更多的情况则是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我们常说中央政府把财政收入大头拿走了,并不严谨,主要是说税收,不是整个政府的财政收入,比如2012年中央政府占比是49%。而每年中央财政支出中,给地方的比例超过一半多,途径包括税收返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等。地方政府要提供的大量公共服务,需要“跑部钱进”才能提供,这种模式已经弊端重重,已经在中央政府的改革日程表上。

      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呼吁要增加地方政府办事的财力,因为财政收入的大头已经是地方政府在花。在减税的背景下,这样呼吁更是搞错了方向。减税了,中央政府既要压缩自己的开支,肯定也要压缩专项转移支付,保证一般转移支付,维持落后地区的正常运转,否则会影响大局。

      那么,地方政府那些需要从中央要钱的公共服务怎么办?财政部长楼继伟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像常规的大国那样,把国家应该管理的事务管起来,从而大量减少相应的专项转移支付。有人认为这是“集权”。这看起来也没有抓到要害问题。钱本来就在我手里,给你花叫分权,现在我自己花,事情我来办,这就叫集权?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

      问题的关键还是职能和税种的对应怎么科学设计。就像专项转移支付如果大量减少,中央自己去“办事”,肯定可以减少现在“跑部钱进”的弊端,减少效率损失等,在税收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也算是“盘活财政存量”的一招。只要没有地方政府要配套等投入要求,也算减轻了地方政府的负担。

      但具体到这些事务,究竟适不适合中央政府来办?你的税收支撑是什么?是靠社会各界已经急切呼吁要减负的间接税,还是新的税种?如果是各级地方政府来办更合理,如果现在的财政投入模式已经必须要改变,那么地方政府对应的税种是什么?这些问题也许才是真正需要回答的。

    相关文章: 结构性减税

    · “结构性减税”、“税收法定原则”——未来税制改革的新动向 2013-12-14
    · 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快房产税资源税改革 2012-11-30
    · 安徽地税40条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2012-11-30
    · 结构性减税因“营改增”扩围期待快马加鞭 2012-10-29
    · 结构性减税为何公众感受不到 2012-10-29
    · 我国结构性减税主要政策盘点 2012-10-10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认真贯彻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规范税收管理 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通知 2012-06-25
    · 安徽地税出台20项措施落实结构性减税 2012-04-24
    · 结构性减税不能大幅度减流转税 2012-03-13
    · 2012年我国结构性减税路线图 2011-12-27
     Power By YNWIN.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   版权声明   /   隐私保护   /   网络声明   /   服务条款   /   管理登陆  
     2025 - 2028 Copy Rights   滇ICP备09009492号-3
    昆明安瑞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地址:昆明市虹山东路版筑翠园1栋           邮编:650031
    联系电话:0871-65328170
    手机:13078703171 、13099437177
    客服QQ:2682435308 、1291781610
      QQ邮箱:2682435308@qq.com
    备案许可证: 滇ICP备09009492号-3    版权所有 2018-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