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产业结构升级影响。GDP由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构成,GDP增速是一、二、三产的加权平均增速,而我国税中的主体税种流转税却主要来自于第二、三产业。近年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加快,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远远快于GDP总量的增长。这样导致税收的增速高于GDP增速。
二是部分税种收入增长与GDP增长没有直接关联,有的还是相反关系。比如,证券交易印花税是基于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不存在直接关系。又比如,在进出口环节进口和出口都要征税,而在核算GDP时,进口是减项。这样就相应拉大了财政收入增幅与GDP增幅的差距。
三是税费收入结构不合理。如果说税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不常见的话,那么各种缴费就充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过桥费、过路费、年审费、牌照费、择校费等等。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所列100多个国家和地方的中央政府财政收入构成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国家非税收收入所占比重在10%~20%之间,许多高收入国家甚至低于10%。而我国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之比都大于1,最高年份达到1.89。平均1.4。尽管近几年非税收入增长没有税收收入快,但仍增势不减。这说明在税收收入快速增长过程中,没有有效地利用税收收入的替代效应来消减费用收取,形成了税负减少而各种费用增加的局面,使百姓负担加重。
针对目前税收收入增长过快的现状,中央给予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采取了积极的减税政策。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完善减税政策。一是减少重复征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目前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中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加大了企业税负。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减少重复征税,降低服务业税负,可以让企业放下包袱,降低产品和服务价格,以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二是疏通“毛细血管”,增强小微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小型和微型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一些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偏重。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将明显减轻小微企业的税负,引导和帮助小型微型企业稳健经营,增强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三是减轻中低收入者负担,提升居民消费信心。除了这些结构性减税的大动作,作为针对普通工薪阶层的一项重大减税政策,修改后的新个人所得税法已于2011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税法将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500元,扩大了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工薪所得纳税人的比重,由原来的28%下降到8%左右,广大工薪阶层税负明显减轻。居民税收负担减轻,将有助于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促进扩大内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宏观税负的“不高”,其实是被公共服务的“低水平”所拉低,老百姓之所以感觉税负过重,就是因为我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到位。因此,中央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大民生投入,尤其是加大教育、医疗和社保投入,让人民群众“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养得起老”,无后顾之忧。
总之,税收增长跑赢GDP本身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随着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老百姓幸福生活指数会越来越高,税负痛苦指数自然越来越小,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作者:山东省委党校2011级在职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