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预防企业信贷、纳税虚报“两套账” |
发布时间:2011/11/22 来源: 阅读次数:2145 |
|
自1999年以来,会计监督成效显著,已经走出了一条开拓创新的道路,充分彰显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会计监督工作仍需不断创新,谋求更大发展。如在2009年,财政部在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同时,还对近1300户申请贷款企业向银行报送的会计报表和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报送的会计报表进行了比对分析。比对结果令人惊叹,在近80%的企业向两个部门报送的会计报表间存在差异,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同一会计主体向银行和向税务部门报送的会计报表不一致,主要还是“利益”二字在作怪。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千方百计追求将利润数字粉饰得越高越好,其主旨在于通过报表显示利润增加、资产状况良好,以便获得更多的贷款。而企业在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时,为了减少纳税,又要逆向操作,追求“利润最小化”。鉴于此种情况,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在“会计监督十周会计监督长效机制,是从源头上解决企业出于不同目的编制多套报表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是建立会计监督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第一,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具备可能性和必要性。从立法角度看,《会计法》第七条明确指出,“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这说明,财政部不仅要负责制定会计方面的法规制度,还要促进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从措施角度讲,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应以预防为主。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后,税务机关、银行以及财政部门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这就能从源头上掐断企业造假的侥幸心理和可能性,从而起到预防作用。第二,建立企业会计主体唯一代码制。建立企业会计主体唯一代码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不便于识别管理的问题。目前,每个企业在工商部门都有唯一的代码,税务机关、银行及财政部门可采取与工商行政管理联合监管的方式,使用企业的工商代码作为辨认其身份的唯一代码。这既解决了多头编码产生的重复监管、职能交叉等问题,又为企业完成各类事项的申报提供了方便。第三,建立税务、银行企业会计信息的利用制度。在企业会计信息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中,除了投资者,主要还有银行和税务部门。目前,这两个部门均有独立的、系统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两个部门企业会计数据系统不衔接,就使得会计报表数据不一致等问题难以反映出来。建立税务、银行企业会计信息利用制度,可以利用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对同一会计主体向税务部门和向银行报送的会计报表进行比对,及时反映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第四,建立企业会计信息对比的警示制度。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预警。相关部门在设计该套系统时,就可以开发会计报表自动对比功能,当系统发现税务、银行接受的同一会计主体会计报表信息存在不一致时,就可自动生成提示信息,起到警示、告知作用。建议将企业会计信息对比的警示制度列入《会计法》,正式归入法律范畴。第五,建立企业会计信息黑名单制度。对通过企业会计信息国家库对比而发现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企业,建议将其列入黑名单,从税务、信贷、财政多渠道对其进行约束,如税务部门应将其作为税务稽查的重点对象,银行在处理此类企业的信贷申请时应加以限制,财政部门应按照《会计法》对其作出必要的处罚。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