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穿过我的国境的你监管的手 |
发布时间:2012/11/28 来源: 阅读次数:520 |
|
题记:2012年9月21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下称PCAOB)签订了美方来华观察中方检查的协议,同意PCAOB派员工以观察员身份来华观察中方对在美注册的境内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的检查。这条标志着中美两国跨境监管迈出历史性一步的消息见诸媒体报道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它的公布却经历了之前五年双方波折重重的谈判,道阻且长。 对于这项观察协议的签订,我国官方层面的评价是:“这标志着中美双方在加强审计监管跨境合作、增强互信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的确,允许他国的监管机构,特别是美国的监管机构进入中国,哪怕仅仅是一个“观察员”的身份进入,对双方,特别是中方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中美两国监管机构无论在监管理念还是司法管辖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同,特别是跨境监管还涉及中国一向注重的主权问题。 中国监管部门开始提速处理跨境监管问题还要谈到肇始于去年的“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去年年初,在美上市的多家“中国概念股”因为财务造假问题被屡屡曝光,停牌、勒令退市、被做空,无论是确实粉饰了账目的企业还是受“连坐”之苦的其他公司都被这一轮“质疑风暴”折腾的不轻,股价大受影响;而打算进军美国资本市场进行筹资运作的中国企业的步伐也被迫慢了下来。 根据已公开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30日,美国股市被长期停牌和已经退市的中国概念公司总数达46家,其中,29家被勒令退市。而在新股发行方面,2011年在信任危机还没有全面爆发的时候,特别是在5月4日到5月12日的九天之内,有包括人人网、凤凰新媒体、淘米网等5家中国公司IPO;下半年,随着中国概念股的危机愈演愈烈,中国公司IPO突然进入冰冻期,仅有土豆网一家IPO发行。而2012年的IPO更是惨淡,上半年“唯品会”在美上市后,再无中国企业赴美IPO。 经历了财务造假的风波之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信心大受打击。按照美国的上市规则,股票发行上市实行的是注册登记制,注册制下企业只要秉承诚信的原则申请,上市只是个时间问题。但是,正是这个基于诚信基础的制度规定让那些打算迅速实现融资的企业看到了可以大干快上的机会,加之部分中介机构出于利益对一些还不具备上市条件企业的恶意包装、欺骗,“皇帝的新装”被专业的做空机构揭露之后,让美国投资界对中国概念股一片哗然并贴上了敬而远之的标签。 有鉴于此,中国的监管机构意图通过跨境监管破冰就相当合理了。这也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够步骤化解决中美审计纠纷问题的初步方案。在过去的两年间,数十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爆发财务造假、信息披露不透明等等危机,它们之中的许多家公司正是通过PCAOB无权监管的中国国内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的。因此,这次给PCAOB给予“观察员”身份的赋权,是协议中最大的一个亮点。 那么,PCAOB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呢?PCAOB的中文全称是“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是后安然、世通财务丑闻时代的产物,总部设在华盛顿,是一家私营的非盈利机构,根据2002年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下称《萨班斯法案》)创立,目的是监督公众公司的审计师(也即会计师事务所)编制的信息量大、公允和独立的审计报告,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并增进公众利益。在美国,获得PCAOB的注册资格门槛并不高,2004年PCAOB向非美国公司开放注册之后,开始有中国会计师事务所注册。数据显示,包括“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在华分支机构在内,截止2011年上半年,已有53家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向其注册。但是,但是在签订观察协议之前,中国证监会不同意PCAOB对已注册的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跨境审查。所以,PCAOB实际上是没有办法管辖那些在中国境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 此前,PCAOB已经与德国、荷兰、挪威、瑞士以、英国和西班牙等6个欧盟国家,与北美、中东和亚洲等数个国家以及澳大利亚签订了相应的联合监管合作协议。一直以来,PCAOB都将协议签订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其中就包括与中国磋商数年的跨境监管问题。2007年,中美双方开始就双边监管协议进行初步的意向性讨论,当时美方希望能够达成一项有约束力的双边协议,但是双方一直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在谈判中,中国强调主权问题,认为外国监管部门无权在中国境内实施监管。所以,在2009年的第一轮对话以及更早的战略经济对话中,中美两国只是表示会在此方面开展对话以加强合作,只字未提跨境监管一事。而2010年的第二轮对话成果中更是没有谈及这一话题,跨境监管被彻底搁置。 峰回路转的一刻出现在2011年5月结束的中美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中美两国在此次对话中,改变了过去在此问题上相对保守的态度,在《经济对话中方成果说明》提到:“双方欢迎两国有关当局就为两国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问题继续开展对话,以增进互信,争取就跨境审计监管合作达成协议。 2011年7月,PCAOB和美国证券监督委员会(SEC)赴北京和中国财政部及证监会正式讨论跨境审计监管问题。虽然SEC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这次中美监管合作是美国监管部门全球范围内合作的一部分,为的是保障审计质量和美国投资者权益。两国监管部门交流早已开始,并非只是针对最近中国企业反向收购以及企业造假丑闻才做的。”但是,PCAOB的存在相当于单方面监管别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中国方面则非常关心由此可能涉及的主权问题,加之在操作层面的复杂性,无论讨论是否直接针对中国概念股危机,中美就跨境审计监管展开的首次对话都注定是一次貌合神离的谈判。最终的结果也印证了外界的预测,这次的第一轮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2012年1月,中美双方就跨境监管问题在华盛顿进行了第二轮谈判,这次谈判的过程和细节,即使是今日看来也颇为神秘,并未向外界披露更多的会谈内容。不过现在分析来看,当时那次原定在2011年10月进行的会谈似乎并非传说中的那么不顺利。虽然当时PCAOB委员弗格森拒绝透露何时会再次进行中美对话,只是表示期待下一次的对话,但是正是在那次的会谈中,中美双方初步达成了合作的意向。 2012年9月21日,PCAOB委员弗格森在演讲中宣布,中美监管机构已经就“观摩访问”(observationalvisits)达成临时协议,PCAOB的调查员将获准观察中国监管机构对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和评估,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机会观察本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 至此,这个原本计划在2011年底前达成一致的中美跨境监管协议,终于有了进展。PCAOB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虽然跨境监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但希望此后访问和观察达成的一致,可以在联合监管前建立相互的信任。中国证监会则指出,审计监管跨境合作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PCAOB在相互尊重主权和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次磋商,双方同意在当前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互派观察员观察对方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现场检查,通过观察和交流逐步建立互信。此次双方签订的观察协议是落实过渡期双方承诺的重要举措。 不过中国证监会也特别强调,观察的目标是为了使PCAOB了解中方的检查程序和方法。观察不是PCAOB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也不得形成任何形式的检查、联合检查或观察报告,也不涉及具体的审计项目;PCAOB观察人员遵守中方确定的工作模式和程序,不获取任何有关文件资料。 “由于涉及保密性以及每个国家监管法规是否允许信息在不同国家监管机构进行共享等问题,因此需要此后双方监管部门更多的协作、沟通。”PCAOB的一位委员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需要做好公司内控以及公司治理架构,确保公司财务信息的准确无误。 然而,无论前路如何,此次跨境监管合作破冰,都标志着中美双方在加强审计监管跨境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有利于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资本市场取得投资者的信任,或将为今后中国概念股的信心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