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总结了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特点,分析了我国《
捐赠是基于公民的自愿行为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救助活动,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社会财富分配的角度分析,捐赠属于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对于缓和社会矛盾和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世界各国对于公民的捐赠行为一般采用鼓励态度,给予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以激发更多的公民参与到慈善事业中。
一、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现状
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一般规定;二是特别规定。一般规定主要指由全国人民大会表决通过的税收法律及由国务院颁布的针对所有个人公益性捐赠的法规等;特别规定主要指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税收法律及由国务院颁布的税收法规基础之上再由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颁布针对某些特定事项或领域内的个人公益性捐赠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性文件。
(一)一般规定
《
(二)特别规定
除以上一般规定之外,为鼓励和引导广大公民对某些特定项目,如“中国红十字事业”、“农村义务教育事业”、“中国老龄事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中国残疾人事业”等进行捐赠,财税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这些特定项目进行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如《
二、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优惠鼓励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
根据我国《
(二)鼓励间接捐赠不鼓励直接捐赠
《
(三)超过税前扣除额度的捐赠不能结转扣除
我国《
三、国外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比较分析
(一)个人公益性捐赠可税前扣除的认定范围
各国对个人公益性捐赠能否享受所得税税前扣除的优惠政策大体上与我国相似。即规定只有向符合国家设定的相关条件的慈善组织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才能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而对于向那些没有通过国家认可的组织进行的直接捐赠是不能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的。但国外在设定符合公益组织的认定条件时比我国要宽泛得多。比如当今世界慈善事业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1913年设立个人所得税,1917年开始实行个人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美国《国内收入法典》认定的慈善组织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依法设立的,具有以下目的的公司、基金、社区福利基金、信托机构等:
(1)出于宗教的目的;
(2)出于慈善的目的;
(3)出于公共教育的目的;
(4)出于科学研究的目的;
(5)出于文学发展的目的;
(6)为防止对孩童和对动物的虐待的目的。
2.退伍军人组织。包括美国的退伍军人协会、退伍军人的互助组织等。
3.国内友善团体,包括宗教团体和协会。向这类友善团体和协会组织的捐赠必须符合第1条里的6种目的。
4.一些非营利公共墓地公司。
5.履行政府实质职能的各级政府实体。这些规定所涵盖的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是一般的正常法律规定,并非是通过临时的特别法案进行追加认定。
德国在《会计法则》中对能够享受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的公益性捐赠组织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三大类:
1.社会公益目的;
2.慈善目的;
3.与教会相关目的。这些规定也都是一些描述性的规定,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
日本税法规定只有向符合特定条件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才能享受税收优惠。根据日本《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这些组织主要指对振兴教育、科技和促进文化交流、社会福利效果明显的法人,还包括一些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和基金会。可以看出,这些国家对能够让捐赠者享受税收优惠的受赠组织的规定基本采用描述式的表述,涵盖了绝大部分的社会慈善事业。
(二)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限额分类管理,且可结转
对于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限额,大部分国家实行了分类差别化管理,针对不同的组织、受赠对象或额度的大小分别对待,一般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例如,美国《国内收入法典》规定,个人向符合条件的公益组织进行的慈善捐赠,可以对不超过其“调整后毛所得”(AGI)额50%的部分予以扣除,超过部分可以向后结转5年扣除。同时,税法根据捐赠者所捐的不同物资,如现金、带有普通所得性质的财物、带有长期资本增值性质的财物以及不同的受赠组织给予不同的税前扣除方式。如对老兵组织、兄弟联谊会的捐赠税前扣除限额为纳税人AGI额的30%,将个人资本利得捐赠的扣除限额为纳税人AGI额的20%。对不同的捐赠方式和受赠对象区别对待,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的引导方向,另一方面又能够满足不同捐赠方式的需要。
德国《所得税法》也同样采取了差别对待方式。德国规定公民个人对用于宗教相关目的或受支持有益于社会公益目的的慈善捐赠可以在计算其个人所得税时享受全额税前扣除的优惠;对用于慈善、科学和文化等项目的捐赠,除了能够享受全额税前扣除之外,还可以再享受相当于纳税人全部应纳税所得额5%以内的附加扣除。并且如果个人捐赠额超过25565欧元,还可以在未来7年内分摊扣除。
日本对个人公益性捐赠的扣除限额不仅设立了上限,还设立下限。日本《
加拿大《税务法》对公民个人公益性捐赠的扣除优惠也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不同性质、不同受赠对象实行不同的扣除政策,并且规定在一定数额内还可以向后结转,让捐赠者充分享受税前扣除的实惠。
可以看出,国外大多对个人公益性捐赠的扣除限额和方式实行分类管理,并且在一定的期限内还向后结转。
四、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改革建议
(一)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应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认定原则
在设定公民个人公益性捐赠能够享受个人所得税前扣除优惠政策范围时,可以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并考虑与我国《
(二)简化个人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程序认定
不管间接捐赠,还是直接捐赠,捐赠者享受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优惠需要提供一定的证据材料,这是必要的。但应当尽可能地简化,并且还应该方便捐赠者取得和使用。比如,这些材料可以是公民在捐赠时就应当能够取得的受捐单位或组织开出的收据或发票,当然为了能够防伪或便于日后检查,受捐单位或组织应当加盖公章,或者开出由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专用发票。捐赠者取得这些发票之后,不必再取得其他机关认证或其他相关证明材料等,而是由税务机关直接比对和认证。对于认证合格的发票或收据,税务机关应允许直接进行税前扣除。现实中,如果出现“涉假”的捐赠材料应当首先追究那些出具虚假证明组织或机构的法律责任,并且由这些机构负责赔偿国家的损失,甚至承担刑事责任。然后,再追究捐赠者个人的法律责任。一定要防止出现由于程序复杂,而使得遵从成本过高导致税收等法律制度所给予的优惠政策失效或大打折扣的现象产生。只有减少或删除某些重复的证明与材料,才能发挥税收优惠政策所应有的效力,让捐赠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尊严,从而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公益性捐赠。
(三)允许个人公益性捐赠超过扣除限额的部分向后结转
我国2017年2月修订的《
(四)对个人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实行分类管理
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限额基本上都实行分类差别化管理。分类管理可以实行差别化的政策区别对待,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捐赠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体现出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公益性捐赠是一个自愿的行为,公民个人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决策,不同的捐赠者之间的差异特别大,但国家对不同层次的捐赠者都应该采取鼓励的方式对待。唯有细化政策,针对不同层次的捐赠者制定不同的税收鼓励政策才能满足不同捐赠者的需要。可以在间接捐赠和直接捐赠、劳务捐赠和钱物捐赠、现金捐赠和实物捐赠、大额捐赠和小额捐赠之间设定不同的税前扣除政策和方式,以满足不同捐赠方式的需要,体现灵活性和原则性的协调。
【参考文献】
[1]朱迎春,靳东升:《企业公益捐赠税收政策研究》载《税务研究》,2016年第8期。
[2]张文春:《国外公益捐赠的税收政策:效应与启示》载《中国税务》,2011年第6期。
[3]陶冶,陈斌《美国个人慈善捐赠税制安排的现状、特点与启示》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9期。
[4]俞祖成:《日本NPO法人制度的最新改革及启示》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5]栗燕杰:《
[6]黄晓瑞,张奇林,张郧:《国外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2016年第5期。
[7]曲顺兰,王丛,崔红霞:《国外慈善捐赠税收激励政策取向及我国优惠政策的完善》载经济与管理评论,2016第5期。
【作者简介】
赵海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史玉峰,青海省国家税务局
相关文章: 公益性捐赠 所得税优惠政策 |
· 山东税务发布12366热点问答——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 | 6/28 |
· 我国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研究 | 4/28 |
· 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是否可以扩大到整个深圳市?… | 4/28 |
· 不同非公益性捐赠支出填报不同申报表 | 4/28 |
· 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汇总梳理 | 4/28 |
·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2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 | 9/13 |
· 您了解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优惠吗?知道怎么计算吗? | 9/26 |
· “营改增”前后,公益性捐赠税收政策差异大 | 9/26 |
· 财税[2016]49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 6/27 |
· 亏损企业对外进行的公益性捐赠可否税款扣除? | 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