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税收工作实际中,应税收入可简单地分为开票收入、未开票收入以及不需开票收入。对未开票收入的管理,既是日常税收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管理得好,可有效提高税源管理质量,防范税收风险发生,反之,对税企双方而言都意味着潜在风险。
所谓未开票收入是指销售的确认条件已经达到,但是可能由于价格不确定、购货方不急需发票、开票条件不成熟、缓解资金压力滞后纳税以及会计与税收收入确认的时间、金额不同等原因而造成未开票或滞后开票。对此,许多销货方企业往往没觉得有什么,除了疏忽大意外,常常在不经意间对已发生的纳税义务,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因在账簿上不列或者少列收入,并且不缴或者少缴税款,造成偷税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追缴税款、滞纳金和并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种因未开票收入而产生的税务风险,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也常常与税务机关政策宣传不到位、征管方式不完善等有密切的关系。
如何防范因未开票收入而引起的税务风险发生?以笔者经验,税务部门应该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用力。
一是加强税法宣传。因未开票收入引起的税务风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纳税人的认识不够。要通过网站、12366服务热线、办税服务窗口和QQ群等载体,结合发票管理知识的普及,多渠道加强未开票收入涉税法律法规宣传。要围绕企业提出的未开票收入相关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建账制度、发票管理、纳税申报、报告制度和减免税政策等基础性业务辅导,提高宣传效果。要突出未开票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加强对商品购销合同中未注明销售实现时间但销售收入已取得等销售行为的讲解,增强对未开票收入税收、会计差异认识,防止纳税人因理解处理不当而引发的税务风险。
三是完善管理方式。实践表明,要完善管理方式,既要正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突出问题,加强综合治税、协税护税、专业化市场管理等体制建设,还要根据具体行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结合行业的地域性、特殊性等日常基础数据准备工作,完善个性化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管住未开票收入的申报。
四是开展风险应对。要加强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馈,不断健全税收风险内控机制,积极开展风险应对。在认真分析日常税收管理存在风险的基础上,对纳税人遵从特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分析,把脉涉税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时提供纳税人政策咨询辅导,帮助纳税人纠正存在的涉税风险,减少因对税法等难以理解或存在分歧所产生的非主观故意税收违法和征纳争议。
相关文章: 税务风险 未开票收入 |
· “互联网+”家装企业税务风险分析 | 4/28 |
· 母子公司,未开票收入抵消问题处理 | 4/28 |
· 【新三板税收】不按比例分红的税务风险 | 1/5 |
· 权责发生制:理解不准容易导致税务风险 | 1/5 |
· 中央企业海外并购后涉及的跨境商业模式--转让定价税务风险及应对 | 9/26 |
· 闲扯税务风险 | 9/26 |
· 车贷免息还能免税吗?看一则广告引发的税务风险 | 9/26 |
· 想降低税务风险,合同就需要这样签! | 9/26 |
· 税务机关眼里:银行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几个“死穴”! | 6/27 |
· “营改增”后旅行社挂靠经营税务风险倍增 | 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