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公司多年来一直聘用临时工和返聘退休人员,需要到税务局开具劳务发票支付给他们。但从2012年起税务局就不再给我公司开具劳务发票,说支付给临时工和返聘退休人员的工资可以作为本公司正式人员的工资进行核算,我公司遂将支付的这部分工资正常列入了工资、薪金总额,但2012年汇算清缴后的税务稽查又将其中的一部分要求列入职工福利费支出,让我公司补缴了所得税。请问,税法在支付给临时工的费用方面是怎样规定的?我公司在2013年度汇算清缴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解答:2012年4月下旬,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
2012年5月上旬,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又对
一、对企业雇佣五类用工工资、薪金处理问题的再解读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文及其解读对《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所述"在本企业任职或者受雇员工"的范围作了较为全面的解释或延伸,即"企业雇佣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也属于企业任职或者受雇员工范畴",所以,对于企业今后雇佣这五类用工发生的工资、薪金等支出,在税前扣除的问题上,不再区分劳务用工还是合同用工,即不管企业与相关用工签订的是劳务合同还是劳动合同,其支付给这些用工的"所有现金形式或者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应作为工资、薪金,准予在税前扣除".由此可见,此规定实际上打破了此前多年来形成的对上述五类用工发生的费用需至税务机关开具劳务发票,凭劳务发票列入税前扣除的传统规定和习惯做法(接受劳务派遣公司劳务,并由劳务派遣公司开具劳务发票的除外),同时,企业可以比照对本企业正式员工列支工资的会计处理方法,直接凭自制的工资表将这些用工的相关劳动报酬列入成本费用并计提相关费用,相关会计处理分录为,计提时:"借:生产成本、劳务成本或管理费用等科目,贷:应付职工薪酬",发放时:"借:应付职工薪酬,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等".但必须注意的是,会计处理时对于计提和支付给这五类用工人员的劳务报酬,企业应区分清楚工资、薪金支出还是职工福利费等其他相关费用,即需对"应付职工薪酬"分"工资""职工福利""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二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对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并作为计提其他各项相关费用扣除的依据。而对不属于工资、薪金的支出,如属于支付给五类用工人员的职工福利费等其他相关费用,则不可以计入工资、薪金总额基数作为计提其他各项相关费用的依据。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二、对支付给劳务派遣公司相关费用的考虑
尽管税总办公厅对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文作了专门的解读,但仍然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由于劳务派遣公司收取的劳务费很可能包含了发放给派遣劳务工的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而在正常情况下,如无特别规定或明确约定,劳务派遣公司给用工企业开具的劳务发票不可能区分其中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各是多少,如果用工企业直接按照发票上注明的劳务费总额计提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不仅会将其中包含的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作为基数再次计提职工福利费等费用,从而扩大了计提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的基数,而且实际上也使得企业重复列支了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对于该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文及其解读未能明确,应如何解决?
在日常实务中,企业支付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发生的费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仅凭劳务公司的劳务发票支付给劳务公司,企业不再支付其他任何费用;二是除凭劳务公司的发票支付给劳务公司一定的费用外,还很可能按照约定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一定的费用。如果属于直接支付给劳务派遣员工费用的情形,毫无疑问,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文及其解读的规定,在区分其中的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后,按规定税前扣除,同时,对其中属于工资、薪金支出的,还应准予计入企业工资、薪金总额的基数,作为计提职工福利费等其他各项相关费用税前扣除的依据。但现在的问题是,由于现行制度下开具的劳务发票不可能区分其中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相关费用各是多少,所以,对凭劳务发票支付的劳务费究竟应该如何处理成为难题。
笔者认为,对于该情况,在税总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以前,各地税务机关可以借鉴上海市国家税务局、上海市地方税务局《
三、如何区分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解决了用工企业凭劳务发票将劳动报酬如何列入税前扣除的问题,那对于用工企业直接支付给上述五类用工的劳动报酬,又应该如何区别其中的工资、薪金和职工福利费等费用呢?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2年第15号文第一条规定:"企业因雇用季节工、临时工、实习生、返聘离退休人员以及接受外部劳务派遣用工所实际发生的费用,应区分为工资、薪金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由此可见,
四、对是否涉及个人所得税处理的疑问
由于
相关文章: |
·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扣数、会计口径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口径的研发费用的差异原因及合理性 | 11/5 |
· 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研究 | 11/5 |
· 购买电子发票(铁路电子客票)后,如何报销、如何入账? | 11/5 |
· 个人借用企业名义开展业务,合法挂靠或违法虚开的边界何在? | 10/28 |
· 软件产品即征即退风险应对实务要点 | 10/28 |
· 设备、器具折旧一次性税前扣除:会计折旧方法不当,税务处理跟着出错 | 10/28 |
· 案解企业“走出去”涉税问题 | 8/21 |
· 新《公司法》视角下发起人出资连带责任实务问答 | 8/21 |
· 仅有“低值高报”不必然等于骗税,实案解析骗取出口退税核心要件 | 8/21 |
· 投资的房产再转让,增值税到底如何交纳? | 4/25 |